巴黎奥运会来了,新中国首个完赛奥运马拉松的南京姑娘揭开神秘面纱

7月27日,巴黎巴黎奥运会将揭开大幕。奥运奥运当全世界的中国目光汇聚到奥运舞台时,巴黎奥运会专门设立了“大众组马拉松比赛”也引发关注。首个松的神秘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全球的完赛40048名马拉松爱好者参赛,于当地时间8月10日晚上9点在奥运赛道上参加全程马拉松和10公里跑比赛,马拉面纱其路线和奥运会正式马拉松比赛完全一致。南京这是姑娘百年奥运史上首次有普通人站上奥运会的赛场,彰显了马拉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揭开全民参与度。来自中国的巴黎多位大众选手,也将在奥运马拉松的奥运奥运赛道上一展身手。

在奥运会带动马拉松的中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时,人们也再次以回眸往事,首个松的神秘重温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完赛“马拉松缘”。7月26日,马拉面纱《南京,中国第一座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专题展在秦淮区文化馆的展厅揭幕。1910年中国最早马拉松比赛在南京完赛、1957年新中国首次马拉松赛在南京举行、1988年首位在奥运会完赛的中国选手是南京姑娘的珍贵历史文献,在宽阔的展厅里汇聚一堂,第一次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野,展现南京在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历程之中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张謇曾在南京欢迎马拉松选手

展览以年代来划分内容,分为1910年“发轫”、1957年“启航”、1988年“传承”三个部分。

1910年“发轫”部分之中,首次以展览的形式聚焦1910年11月的“马拉松新闻”。在展厅之中能看到华东地区有“报界四大金刚”之称的《时报》《申报》《新闻报》《神州日报》等四份发行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对中国历史上首次马拉松比赛的密集报道。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上海《时报》1910年11月25日第五版的新闻《欢迎长距离会之盛况》,首次公开展出。这是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吴一涵、王慧捷等近期专程前往上海图书馆翻拍的。“长距离竞走”是当时中国人对马拉松赛的最早称呼。而这篇《欢迎长距离会之盛况》,则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记述南京举行欢迎中国首次马拉松赛选手完赛的新闻报道。

新闻之中明确记载,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发出号召,期盼南京社会各界都来欢迎参赛选手,并且对各学堂、团体派遣来劝业会里终点欢迎马拉松选手的各界人士,都特免入场费,“以鼓励体育”。 为了欢迎马拉松比赛选手完成比赛,劝业会还组织社会名流在11月20日当天举行体育演说大会。参加欢迎的社会名流有劝业会研究会总干事、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劝业会上海协赞会评议长、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以及《劝业日报》负责人向瑞琨、劝业会湖北馆总办胡瑞霖等。

在“发轫”部分里还展出了中国首次马拉松在南京城区最后一段赛道的起末位置——朝阳门(今为中山门)、劝业会纪念塔的历史照片。这也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了解一百一十四年前的马拉松选手们,曾经在奔跑中看到了南京城怎样的风景。


新中国首马前四名选手照片首次集齐

1957年11月24日,新中国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同时也是在中国国土上举行的首次42.195公里标准距离的马拉松比赛,在南京圆满举行。最终来自南京的医生夏启宇获得第一名,来自常熟的工人周德贵获得第二名、来自徐州的工人王作友获得第三名,江苏省军区的战士丁义美获得第四名。比赛的这前四名选手,也是新中国最早完赛马拉松的四位“先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六十七年之中新中国首次马拉松赛的前四名,再也没有见过。通过新闻界和南航金城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夏启宇、周德贵和丁义美在今年重新在南京见面,实现了时隔六十七年的再聚首。令人遗憾的是,王作友老人至今尚未被寻找到。


然而,在老人们的回忆里,仍清晰地记得王作友的情况。三位老人今年6月在南京再聚首之际,也聊到了记忆里的王作友,说到当年参加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时,和王作友在赛道里你追我赶的细节。夏老甚至记得王作友跑起来有歪着头的习惯。并且,夏老在这么多年之后,仍记得王作友是徐州的劳动模范。但是,王作友的形象只朦胧地浮现在三位老人们的眼前,多年来,从没有一张历史照片记载了王作友的容貌。

曾供职于方志部门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栾川,长期致力于“打捞”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细节。他在翻阅各类地方志书籍后告诉记者,曾是搬运工人的王作友,在参加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之前已经是徐州著名的运动员。早在1953年,王作友就在徐州市第三届运动会上创造了男子1500米、5000米和10000米长跑项目的市纪录。据徐州的地方志记载,1955年江苏省第三届省运会上,王作友又夺得男子5000米长跑比赛的第一名。


经过一番努力,栾川在大学生志愿者吴一涵等同学的协助下,在上海收集到1955年10月8日的《新华日报》原件,从第四版里找到了王作友的照片。该版面当天是“练好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江苏省第二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的图片专版,其中有一张说明文字为“徐州市劳动模范、搬运工人王作友在五千公尺赛跑中获得了第一名,他还参加了一万公尺赛跑。跑在前面的就是王作友同志。 ”图片上,有一位身材健硕、微微歪着头的运动员,正在以大幅度领先的优势甩开其他选手。按图片说明这位荣获省运会金牌的选手就是王作友。同时,也通过这一珍贵报纸原件的记述印证了夏老的回忆,王作友确实是徐州的劳动模范。

本次展览之中以单独一块展板公开展出了首次发现王作友的照片,让今天的人们能够看到他奔跑的英姿。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空白,终于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得到填补。新中国首马前四名选手照片,至此首次得以集齐。


而在此次的展览之中,也展示了夏启宇、周德贵找到了这二位老人自己都不曾见过的、在南京参加其他比赛的照片。其中一块展板展示了1957年12月23日报纸原件刊登了22日拍摄的新闻照片——“南京市举行冬季越野赛,前两名破全国纪录, 突破全国纪录的刘瑞发(左)和夏启宇(右)。”

而另一块展板里展示的1958年11月9日报纸刊登了《跑道上、健儿多——记省运会一万公尺赛跑》的新闻。配图的说明文字是:“这是一万公尺赛跑的前六名,他们都破了省纪录。并且标注了左起第六位是“周德贵(苏州)。”

这2张合影照片,此前几十年里夏启宇和周德贵都不曾见到过。这次得以展示也让二位老人感到十分惊喜。尤其是周德贵老人感到十分开心。因为他家中保存自己的老照片只有2张。而刚刚发现的第三张老照片,让他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自己六十六年前的容貌。周老自己拥有的2张老照片,和新发现的这张照片,此次都一并在专题展之中予以展示,也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更全面地看到新中国马拉松前辈的英姿。


新中国首个完赛奥运会马拉松的选手是南京姑娘

巴黎奥运会开幕之际,人们也再次注意到南京是一座在中国参与奥林匹克事业里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城市。而说起南京和奥运的渊源,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细节:

新中国首个在奥运会跑完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就是一位南京姑娘——赵友凤。


赵友凤出生于南京江宁湖熟。上学后喜欢跑步,加入了学校的田径队。1977年她在湖熟镇比赛中获得少年组800米冠军。从此开始在各类比赛崭露头角。在1980年江苏省运会3000米决赛中,她的跑鞋被别的队员踩掉,但仍获得了第6名。1981年5月,南京市第十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大会在五台山体育场召开。当时是湖熟中学高中学生的赵友凤,以10分38秒3的成绩打破南京市高中女子组3000米的市记录,成为南京中长跑界的一颗新星。次年,她进入南京体育学院深造。几年后,成为专业运动员的赵友凤定好了自己的主项是马拉松比赛。教练为她制定了近期和长远目标:1988年奥运会进入前8名,1990年亚运会上夺金牌。此后,在训练之中,赵友凤常常要一天跑上30至40公里,平均每个月要跑上千公里。

1988年3月,赵友凤创造了跑出了2小时27分56秒的全国女子马拉松最好成绩。被寄予厚望的她,入选了198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此前新中国代表团参加1984年奥运会时没有参加马拉松赛的选手。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新中国马拉松选手首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

1988年9月23日举行的汉城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是田径项目的第一个决赛项目。赵友凤不孚众望,以2小时27分06秒的成绩在中国女选手里第一个完赛,获女子马拉松比赛的第5名。本次展览里展示的当时的报纸原件,记述了赵友凤夺得第五名的过程。并且记述了女子马拉松赛在9月23日举行,而男子马拉松赛在10月2日才举行,因为女子马拉松比赛在男子马拉松比赛之前举行,南京姑娘赵友凤也成为第一个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跑完42.195公里马拉松比赛的新中国选手。

更为重要的是,赵友凤当时也创造了亚洲最好成绩。就是在这次奥运赛场上,赵友凤把亚洲最好成绩提高了51秒。而她获得的第5名,也是当时新中国选手在奥运会的径赛中所获得出最好名次。当年,她被评为“全国田径10名最佳运动员”之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赵友凤带伤参赛,又夺得女子马拉松比赛金牌,成为了第一个在亚运会夺得马拉松冠军的中国选手。《南京日报》为此采访她时,她留下了一句展现自己不畏艰难、为国争光的话语:“我的对手就是我的双脚”。

一份份珍贵的文物文献,展现着跨越百年仍让人难以忘怀的“马拉松缘”。南航金城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协助了这次展览的布展,也亲身领悟到了南京和马拉松的深厚缘分。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陈雨婷、南信大郭乐媛告诉记者,2024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这次展览综合展示马拉松在中国的最初发展历程,将会带动更多人走近南京体育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页,鼓励人们以弘扬体育文化的方式助力奥运会,展现南京人文魅力,感受秦淮深厚文化底蕴。

展览揭幕之后,展厅之中也回荡着一曲近期才谱写的歌曲《“中国马拉松发祥地”之歌》:“水流万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中国马拉松运动,源头在南京……”在这个充满体育热潮的夏天,这首新歌也正在通过等多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南京向全国传唱,以此展示南京在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史上的“起始”地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郭乐媛摄影

校对 李海慧